台灣17個農田水利會之灌溉排水水路總長68,780公里,灌溉排水受益面積達約38萬公頃。從灌溉水源經輸水系統至農田灌溉,再從農田排水系統至河川,建構形成農業水域生態環境重要體系,具有生產、生態、生活等三生功能。然而,台灣生態工法議題中較少提及農田水利工程。究其原因,台灣農田灌溉水路係專為輸送灌溉水供農業生產而設置,農田排水路係以快速排水、防洪為主,部分排水路採用混凝土工,以防止崩塌或減少雜草生長阻礙排水。基於上述背景,以往農田水利工程之設計較少重視生態,不利於野生生物之生存。

要推動農田灌排水路應用生態工法,須調整既有之設計理念及實施流程。行政院農委會為促進農田水利對生態環境維護之貢獻,委託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進行農田水利應用生態工法之相關研究,已有初步研究成果,可提供應用實務之參考。

本文將農業工程研究中心擬推動農田灌排水路生態工法之經驗,並以柯林湧泉生態教育園區為例,探討其規劃設計過程,根據案例推廣經驗並參酌國內外河川、區域排水等整治經驗,擬適合台灣農田水利之「灌排水路應用生態工法之實施流程」,作為農田水利事業從業人員之工作參考。